校园新闻
学习“智”高点 教育“星”榜样(二)——记新世纪光华学校小学部《家庭教育促进法》家长学习心得体会征集活动
发布时间:2022-05-30    文章来源: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浏览量:3277

学习“智”高点,

教育“星”榜样(二)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重若千钧。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身教 、重言传、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化改革和家庭教育法的实施,标志着教育制度改革及家庭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每一位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严格自律,育儿先育己,努力规范孩子行为习惯的家长。特别是在“双减”之下,家庭教育上付出的时间 越多、质量越高,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本学期,在魏燕校长的带领下,小学部“星家长读书团”正式成立,班级家长读书会也陆续开展,家长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积极分享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方法与心得。

      以下是一年级部分家长文稿的节选:



让孩子做家务劳动吧

——袁钰轩爷爷



      一天,钰轩对我说:爷爷,我一个多月没推磨了,周日我要推豆子,给您熬豆浆喝。我说,没有泡黄豆,干黄豆要用清水浸泡六个小时以上,推出来的豆浆才好。

     于是祖孙俩决定去超市采购玉玉米,做玉米烙饼。在爷爷的指导下,钰轩独立完成了五个步骤。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钰轩脸上露出了微笑,并说:“爷爷,这是我的劳动成果,今天中午我的午餐”。我表扬了钰轩,给他讲劳动能创造价值,劳动能使人快乐,劳动能让人忘记烦恼和忧愁……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中,凡是有点作为的人,在烹饪中,都能做两个有特色的上得了桌面的“硬菜”。他们当中有博导教授,有各个级别的人民公仆,有大小公司的老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家风教育,从做家务劳动开始。在做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在劳动的过程中手脑眼耳鼻五官并用,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能够开发大脑的潜能,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从小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归纳起来有以下好处。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今后走向社会,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越强,生活技能也会越来越高。他自己觉得弄饭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不至于顿顿点外卖,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无惧困难的勇气。

     2.能做家务的人缘关系很好

     做家务劳动的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的共同协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今后进入社会,与周围的人打交道,和谐共处。偶尔邀几个朋友在家小聚,自己亲自下厨,比在大酒店招待更具有意义。所以我的朋友都说,能够在家里面亲自下厨招待的朋友,是最值得珍惜的,家宴也是最高档的。

     3.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促进家庭和

     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承担一定家务,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今后他成年后,进入社会,在学习、工作和家庭中,会具有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4.会做家务劳动的人都很聪明

     人在劳动的时候,会开动脑筋,大脑在飞速运转,大脑中的氧气含量最高,大脑发育就越好,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关键是能有效的杜绝一个“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巨婴。

     因此,对孩子不能溺爱,不要做包办代替型的家长,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让他将来成为一个爱家人、爱自己、爱人民、爱祖国的人。




“用心”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卢梓渊爸爸



      记得他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犯了个小错误,我正在教训他,其实问题并不大,我只是想给他讲讲道理,让他知道他自己做错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那天极度的不耐烦,根本不愿意听我说的话,当我还在批评他时,他突然冲我说:“我就是不喜欢你,我喜欢妈妈”。虽然说童言无忌,但这句话还是深深刺痛了我,让我难受了很久。我意识到我之前的做法有很大的问题,孩子不喜欢我是因为他不熟悉,他只知道我是他的爸爸,仅此而已,至于爸爸为他做了什么,他不知道,也没看到,孩子缺少的不是衣食住行,而是用心陪伴。知道症结在哪里,解决问题就要容易一些,我和孩子妈妈进行了沟通,调动了工作,也翻阅了育儿方面的书籍,我决定重建“爸爸”这个形象。

      每天早上,我都会准时送他去学校;下午放学,我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让他一眼就能看到我。放学的路上,我会跟他聊当天班级的趣事,聊饭菜可不可口,谁又给他讲了好笑的笑话;假日里,我会陪他看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跟他讨论影片中的情节;我会陪他去他爱玩儿的游乐场,坐那些他喜欢的娱乐设施……

      在我的努力下,在孩子妈妈的配合下,慢慢的,我觉得孩子对我的态度产生了变化,他现在愿意听我说,也更愿意把他的想法告诉我,而且跟我也越来越亲热,再也没有说过“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话。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做了这样的总结:真正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陪伴孩子要“用心”,只是“出钱、出力”,解决不了问题,要“以心换心、以心交心”,才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陪伴,需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能高高在上,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包容;

      陪伴,要有耐心,所有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孩子不懂,我们要给他们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当你着急发火时,一定要想想我在孩子这个岁数的时候,可能还不如他,不要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出气筒;

      陪伴,还要“佛系”,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接受事物有快有慢,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成绩,成绩不代表一切,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自己的路径。最后,陪伴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肯定会更加优秀,优秀的父母,必定会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一个“演员妈妈”的自我修养

——蔡昀航妈妈



      我在育儿这段短暂又漫长的旅程里,就像一个演员,一边在体验,一边在表演,一边在学习。有时候情绪高昂浑身散发着慈母光环,有时候情绪低迷喋喋不休如唐僧附体。而自己仅存的那点育儿知识确实又有点“囊中羞涩”。感谢新世纪光华学校小学部发出的读书倡议,让我在干涸的育儿沙漠地里初逢甘霖,为我以后的育儿信心和热情点燃了星星之火。

男孩也是小棉袄

      以前,我常常觉得养男孩的妈妈和养女孩的妈妈,悲喜是不相通的。特别是培养男孩子情商这一块,犹如牵着蜗牛去跑步。以前他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玩耍的时候,经常会误伤我,当我忍不住疼眼泪簌簌而落想要“求安慰、求保护”的时候,他虽是道歉,但是接着就会理性地问我,为什么都这么大个人了还爱哭,会不会太丢人了吧。所以那种被女儿嘘寒问暖百般呵护宠爱的感受,我很难感同身受,唯有羡慕。甚至会感叹当初要是生个女孩该多幸福啊!母亲节当天,我正在书房看书,我家那小子竟然满脸羞涩地递给我一张小卡片,上面简单稚嫩的文字,是他在心里酝酿了两天,并私下和爸爸约定好的不能说的秘密,再配上他亲昵的心声“妈妈,我爱你”,瞬间就治愈了我。当然要感谢学校和老师对他的引导。对于大脑结构的不同,男孩的语言交流和左右脑的情感连接方面不如女孩,但是只要正确引导他了,男孩也可以是小棉袄。我应该了解他,要教会他表达爱的能力,要尊重他或理性或感性的那颗童真的心!

亲子教育需要选择好时机

      亲子教育跟日常的陪伴密不可分,没有捷径,但是选择好了时机就会事半功倍。不管是成人还是孩童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婴孩期的自我”,想哭就哭,不受约束、任性且倔强!一个“成长中的自我”理性懂事、大方得体,甚至会换位思考。和孩子们沟通,一旦针尖对麦芒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成人和孩子都将“婴孩期的自我”展示给我们最亲近的人了,这个时期,不管我们成人如何颐指气使甚至暴跳如雷,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反思一下我自己,以前经常会在孩子表现出“婴儿期自我”的时候带节奏地狂热输出,这个时期的孩子只会大声嚷嚷“知道啦,你不要说了行不行!”。而他的这种完全不反思的态度又会带动我的暴躁情绪,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可收拾。一旦认清两个自我后,我们就懂得如何应对了,同时对于孩子的表现也就释然了。在矛盾升华时,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我冷静,同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平复和调整情绪。等孩子状态恢复到“成长中的自我”时,我们要放下身段在情绪上妥协,同时以真诚的心态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育儿的历程路阻且长,唯有一心上下求索。




不发火也能教育好孩子

——罗熙然妈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家长产生的压力、焦虑、委屈、愤怒,甚至悲伤、恐惧,在影响大人的情绪的同时,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情绪稳定、理性、听得懂道理的孩子可以更加的优秀。因为所有的学科类的知识都是理性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感性宣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能控制住自己情绪的家长。

      首先要理解孩子。在学习中有的孩子学的快一些,有的学的慢一些,都没有关系,每个孩子的成长节点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多一份耐心,对犯错宽容一点。我们可以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换个方法,让孩子专注的审视自己的错误,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去理解。

      其次是停止比较和焦虑。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因为家长的攀比心理去指责孩子。应该一份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学习计划安排。面对挑战沉着冷静,要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做强大的后盾,孩子才会乐观向上的成长。

      最后是学会暂时离开。当发现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可以暂时走开,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情绪崩溃的样子。等自己找到自己生气原因的潜意识,并且情绪稳定之后,可以找到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确实被孩子激怒了,作为有自控力的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在给孩子建立自控力做示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生要学习的课题。




做孩子的倾听者

——莫紫妍妈妈



      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母亲开始,就曾尝试着从不同的书籍中,寻找该如何做好一名母亲的答案,在生活的跌跌撞撞中,不停地摸索实验,其实答案一直无果。初为人母的无措,到孩子的呱呱坠地无助,养育孩子的这条路上一直都是茫然无措的,从最开始的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什么样的方式去沟通,到最后一次次对自己的否定,直到最近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书《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刚开始自己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阅读,不知道能不能有效的解决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让我惊喜的是本书中详细的阐释了父母对于倾听孩子的心理学意义、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在以往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部灌输给孩子,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简单粗暴,我们总是会忽略孩子的想法,用大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武断的去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但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常常光顾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思想一起遨游,而不是拔苗助长似的牵引,急于把孩子引向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他们拥有无比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本书中教会了我倾听的意义,倾听,是一种容纳、理解,是一种爱的技巧。倾听孩子要与孩子站在统一纬度,这个纬度不仅是思维在一个纬度,身高也在一个纬度,“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就请蹲下来和我讲话。这就是同一个纬度。”真正的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建议并给与她一个拥抱。

      孩子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有次老师给我说孩子在学校抄作业,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犹如晴天霹雳,在我的印象中孩子一直是乖巧懂事的,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那一天下午都在恍惚与自责中度过,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在经过与老师的沟通过后,慢慢的纾解自己心中的心结,回家和孩子慢慢沟通,了解真相,现在很庆幸自己当时有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没有对孩子做出更多的伤害。

      一本书带给我的可能只是一时的教育方法,但是却能更改我的教育理念,我们都是初次为人父母,都是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不断的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孩子也教会了我更多的爱,感谢我们彼此都选中了对方。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作为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吸取一些成功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契合点。新世纪的家长们也正在行动着:

打卡阅读书籍

      让我们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进步。让我们努力寻求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与孩子和谐相处,使家庭变成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成为健全的人,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未完待续」

让教育更有温度

文字:余泳丽;      编辑:曹旭;      审核: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