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华校区小学学科特色活动 —
春蚕破茧
夏蝶浅飞
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案例
“春蚕到死丝方尽”,为了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体验蚕的奉献精神,感受劳动的快乐,增强责任意识,我校基于三、四年级学生学情和学科立场开展了“感悟生命,快乐养蚕”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
项目背景
新课程改革提倡各学科要和生活紧密地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主学科,将跨学科教学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把项目式教学作为实践路径,将小学科学课程与心理、语文、劳动、美术等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元且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并选取不同的跨学科教学内容组织方式,通过实施“蚕的一生”让教师、学生、家长成为教育合作者,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发展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乐园。
问题驱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找到解决方案。
组织“蚕的一生”养殖活动,引发学生学习蚕的养殖知识、了解蚕的历史文化、记录蚕的生长过程、设计蚕的文创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社会实践性。
相关学科及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为了确保养蚕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对蚕的习性和饲养方法进行充分了解。根据各班级成员特点,合理分工。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1)养殖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变化,及时提供新鲜的桑叶。并记录蚕宝宝每天的成长变化。这些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规律和习性,也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2)蚕价值
蚕沙、蚕蛹和蚕丝是蚕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蚕沙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蚕蛹则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提高免疫力。蚕丝则是丝绸工业的主要原料,具有轻盈、柔软、保暖、美观的特点。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1
绘制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蚕蛾(成虫)—雌雄交配—产卵,共五十多天的时间,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展示出同学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也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有关蚕宝宝生长过程的重要资料。
2
制作蚕茧工艺品
同学们利用蚕茧制作各种工艺品,如蚕丝扇、蚕茧花束等。不仅可以展现出同学们的创意和审美能力,也可以为班级增添一份独特的文化氛围。
3
汇报演出
在汇报演出中,采取蚕宝宝自述的方式讲述蚕这一生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养蚕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4
授卵仪式
蚕宝宝们终于成功地产下了它们宝贵的卵,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举行了授卵仪式,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这些小小的生命,眼中闪烁着兴奋和好奇的光芒。让我们一起期待来年的春天吧!期待孩子们照顾蚕宝宝的故事再次上演,期待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5
养蚕作文
蚕的一生充满了奇妙的成长过程和美丽的外貌特征,它们以桑叶为食、蜕皮成长、化蛹成丝。语文课上,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下记录着他们与蚕宝宝的故事。
项目成果
经过本次项目活动,孩子们深入了解了蚕的一生分别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行为表现各不相同。理解了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并体会到了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蚕的一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与脆弱。
项目评价
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观察蚕成长变化的全过程,还可以了解养蚕的科学知识,以此激发创造探究的浓厚兴趣;也可以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可以在体验蚕的一生带来的价值,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探究能力、敬畏生命的价值态度观、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劳动技能。
项目反思
学生每天按时轮流起来给蚕宝宝喂食,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突然有一天,发现有几条蚕宝宝嘴里吐出了黄水,身体缩小了,一动不动。孩子们焦急万分,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询问有经验的大人等方式,了解了一些蚕宝宝中毒了的症状,但孩子们由于年龄还小,对于救治生病的蚕宝宝基本没有经验,针对此状只能将生病蚕隔离出来,以免污染其他健康的蚕。
孩子们在喂养过程中还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第一,蚕宝宝不能吃不干净的叶子,不能碰水;第二,蚕宝宝很爱干净,换叶子的时候也要清理蚕宝宝的粪便。第三,如果是冰箱保存的桑叶,一定要放至常温了才可以给蚕宝宝吃。第四,蚕宝宝对于气味很敏感,喂桑叶时一定要确保自己身上没有花露水等味道。
实施课程改革 促进学科融合
文案 | 刘 瑶
图片 | 文瑶环
编辑 | 曹 旭
审核 | 刘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