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
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稳步推进“教学与科研相长”之路,我校于2023年5月19日早上9点于博学楼三楼大会议室举行了2023年度区级课题开题论证会。
本次论证会特邀温江区研培中心道法研究员黄丽老师、历史研究员吕文英老师到校聆听并做论证指导。开题论证会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东强老师主持,邓文光校长参与指导并讲话,本次课题组全体成员、旁听教师等参与此次会议。
邓文光校长致欢迎词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邓文光校长对参与本次开题论证会的专家们表示了欢迎及感谢,并充分肯定了各课题组的研究方案。邓校长强调,教科研工作是一个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摇篮。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学”与“研”、“名”与“实”、 “道”与“术”的关系。只有不断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把课题做细做实,才能让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并以此推动整个学科甚至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发展。
颁发立项通知书
研培中心黄丽老师宣读课题立项文件并分别为三个课题组颁发立项证书,颁发完证书后各个课题组合影留念。
开题报告陈述
01
《“法治观念”素养视域下初中道法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课题负责人陈艳钦老师代表《“法治观念”素养视域下初中道法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组进行汇报。陈老师从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基本内容、目标及关键问题、预计突破的难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预期成果等十二个方面作了全面详尽的阐述。新课标明确指出:“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本课题呼应“双减”视域下的作业导向,倡导创新作业类型,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预计突破的难题是改变学生认知的局限性,采用有效的法治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0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研究》
课题负责人余红老师代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研究》课题组进行汇报。余老师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由此确定本课题选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等方面的汇报中说明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课题预期研究成果的汇报中呈现课题可达到的研究效果。
03
《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英语微主题作业设计研究》
课题负责人郭先淑老师代表《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英语微主题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组进行汇报。课题组从“新课标”出发,结合课题组的前期调研反馈,提出了以单元话题为基础的单元微主题作业设计的研究点。微主题可以是一个课时微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微主题,从小切口入手,对话题进行深入探究,优化作业设计方式,把听,说,读,写,练等环节灵活地结合起来,设计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具有更系统性,统一性的思维方式。微主题作业设计有助于聚焦学生能力培养,落实核心素养。
专家点评论证
各个课题组汇报结束后,专家组黄丽老师、吕文英老师分别对本课题进行点评。两位老师充分肯定了我校课题组前期所作努力,赞许课题选题新颖、研究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完整、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同时也指出要进一步理清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细化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综述和观点,特别强调要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对课题组进一步完善课题工作规划做了具体指导。专家们的“会诊把脉”,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系列中肯的建议,为课题的实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有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力度,不断打造有创新思维和潜心研究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育发展需求。新世纪将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努力探寻具有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体系,促使我校的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接下来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中,新世纪将坚持不懈、凝心聚力、借科研东风,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达成科研与教学的互促,使教科研一路向前。
文字 | 张玥 曹旭 刘杰 万琳
图片 | 贺钇菲
审核 | 王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