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经典
观课议课质量观
教育教学的道路复杂而艰难,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知识有限,智慧有限。借助大师的经典,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看得更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也能指导和解决当下我们面临的教育困惑。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此书犹如一座宝山,需要沉下心来,潜心共读啃读,才能入宝山满载而归。
2021年11月18日下午,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啃读经典 照亮生命”第四次经典共读活动在博学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共读活动发起人何刚副校长,教学部王咏梅主任和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本次共读活动朗读者是初中数学教研组长马萍老师,马萍老师声情并茂带领老师们品读了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上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的第四章《以学论教的质量观》。
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捧起书本认真阅读,整个会议室都沉浸在读书的氛围内。
为了让老师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本章节的内容,本次共读活动特地安排初三数学备课组长向进华老师作为本次共读的领读人,向进华老师在今年暑假参加了成都市温江区教研员学历案高级研修班,他们一行人专程去华东师大系统学习以“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课堂观察”为主题的课例研究。
在交流中他谈到观课议课和以往的听评课相比,首先是中心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其次,观课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考教师的教,这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思教。最后,议课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证据,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因学施教,因材施教,这是以学论教、以学改教。
接着,他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与老师们一起交流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观课议课观点:
一、观课前做好学情分析
在课例研究中,学情分析比教材分析占的比重更大,华东师大安桂清教授说,学情分析应该是基于证据的,而不是印象。这个证据怎么来,如何收集证据?那就需要上课前对执教班级进行前测或者访谈,比如,在执教初中数学《数据统计》这一章节的时候,学期分析是这样的:通过前测和访谈了解到执教班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约9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三类统计图,为本单元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有了这个学期分析,那么执教老师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在这个班我的教学重点是什么,重点关注的学生又有哪些?这里的90%就是通过前测或者访谈得到的证据,而不是印象。
二、观课时坐到学生身边去
以学考察教学需要观课者到学生身边去,近距离观察学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陈大伟老师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根据观课目的(也就是观察点)选择位置,这就需要在观课前根据研究主题确定观察点(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比如要观察小组合作,一个班有十多个小组,想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的,,那就应该坐到某一个小组当中。如果想观察有多少人听课那就应该坐到教室前面,如果想观察目标达成率,可以坐到成绩差的学生旁边,总之,在进入教室之前必须要清楚这节课我想看什么,境由心造,观从心生,想得到,才能看得到。二是,不管选择哪个观察点,坐在什么位置都尽量不要打扰和影响教学,一定要提前进入教室,在课堂上关闭通讯设备,要集中精力观察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课堂无关的事,不和其他观课者闲聊,不能随意讨论和评价教学活动等。
三、议课的三个主张
一是好课:陈大伟老师说,好课就是学生喜欢,质量不错,负担不重的课,崔允漷教授说,好课就是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目标达成,没有违反基层教研组的教学底线。
二是立场:不提,假如我来上......某某怎么上......从改进缺点到塑造风格,从对立面走向合作面。
三是从业余走向专业,注重学生学习,基于证据而不是印象(证据怎么来?这个就要求观课老师根据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
最后何刚副校长以我校近日开展的第八届三学课堂为例,向老师们总结了做好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他也对各组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作为观课议课的老师,仅仅把握住指导思想是远远不够的,理解容易,操作起来可能会遇到更多实际困难。我们要积极把握好学情,做好学情分析。在做课例研究的时候提前明确观察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各教研组要形成合力一起做好观察量表的开发,争取早日从业余走向专业。
文字|向进华
编辑|曹 旭
图片|刘星宇
审核|何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