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民族音乐 促非遗交流 ——李星“和乐”名师工作室赴凉山越西教研
发布时间:2021-10-25 文章来源: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浏览量:3302
走访非遗传承人、记录口口相传的非遗资料、探寻最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体验彝族的音乐舞蹈。
2021年10月14日,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李星“和乐”名师工作室一行7人赴凉山州越西县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教研活动。
习总书记曾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凉山州越西县文化底蕴深厚,文昌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南丝路文化、古蜀文化璀璨而深厚,民间技艺、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绚丽而多彩。越西县文体局高度重视我们的来访,越西县文体局田书记及越西县非遗推广人孙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了解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后,他们分别从彝族的音乐、服饰、漆器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当地的非遗文化。
田书记把阿古合的传承人吉木阿呷莫请到了现场,阿古合属于传统音乐项目,是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越西彝族民间在丧葬、措毕(彝族的送灵归祖仪式)所唱仪式歌曲,现在仅有两位传承人。80多岁的老人在现场唱起了阿古合,简单而悠远,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静静的聆听,感受彝族古老的旋律。
当天,在孙主任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去到了大花乡寻找另一位非遗传承人。
他叫达足石布,是一位70多岁朴实健谈的彝族老人,是月琴、芦笙、横笛、竹口弦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达足石布9岁跟随爷爷开始学习月琴,老人家不只会演奏这些乐器还精通制作并改良创新,从彝族的月琴到芦笙、口弦,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创新、改良彝族乐器。
石布老人现场为大家演奏了月琴、芦笙和口弦,并逐一的为我们介绍这些乐器的“前世今生”,工作室的老师们也纷纷拿起月琴跟着石布老人弹奏起来,石布老人不厌其烦地教授老师们的月琴基本技法,扫弦节奏的粗犷豪迈、分解和弦的款款深情透过指尖流淌出来。
石布老师感念党的恩情、祖国的繁荣,为了让孩子们能把彝族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应大花小学校长的邀请,他不计报酬欣然回到家乡,扎根大花学校这所希望学校,教授、指导这里的彝族孩子掌握月琴的弹奏。相信这些彝族孩子们能带着这份民族自信,融入祖国大家庭!
第二天,我们走进了越西县南城小学,带去了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四川盘子。四川盘子是四川省的曲艺曲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两支竹筷敲击瓷盘击节而得名。盘子多由打花鼓的艺人兼唱,演唱时无伴奏,自敲瓷盘击节。敲击方法有敲盘沿、点盘心、平敲、轮敲、急奏、慢夺、颤、滚、滑等。按不同旋律,敲出不同的高低急缓的音响。
为了让当地的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工作室秦廷宇老师带去了一堂有趣的音乐课《数蛤蟆》,极具四川特色的歌曲融入四川盘子,孩子们在课堂上参与、体验,感受不一样的音乐文化。
南城小学的音乐老师们也通过视频欣赏了我校的四川盘子节目——《鱼凫花开》。该节目于2018年6月参加了温江区第九届社区艺术节;2018年9月参加了温江区第六届光祈音乐节;2019年8月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四川地区选拔暨第五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展演活动;2019年12月,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看我72变》节目;2020年10月获得四川省乡村艺术节群众文化艺术作品比赛曲艺类第二名,节目的欣赏和交流更加深了老师们对于四川盘子的了解。
课堂结束后,身着彝族服饰的孩子们为我们唱起了彝族的祝酒歌《苏木地伟》,稚嫩真挚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接着南城小学的音乐老师和孩子们带领我们跳起了彝族传统的哒体舞和阿诗且,大家围起了圆圈跟着音乐跳起来,欢快的音乐、富于变化的舞步、热情的口号,大家尽情地感受着彝族的音乐和舞蹈,更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