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名师研讨】聚焦课堂促美育 聚力教研促成长——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美术成长课堂”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10    文章来源: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浏览量:14622


聚焦课堂促美育

聚力教研促成长

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

“美术成长课堂”研讨活动



     春已至,花正开,美好正如约而来,3月20日,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杨书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及工作室成员和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教科院刘福莉老师莅临我校指导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工作室教研活动。邓文光校长、艺术组组长刘婷婷老师以及美术组全体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来自杨书虎名师工作室杨单璐老师主持,由领导致辞、课例展示、教学研讨、专题讲座、艺术共赏五个环节组成。



领导致辞


     温江区教研员刘福莉老师为本次活动致辞,我校邓文光校长致欢迎词。

     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赠刘福莉老师和邓文光校长书籍。 



课例展示

 美术成长课堂——《雕塑的美感》


     课例展示由我校美术老师袁佳敏和成都49中的常江老师进行同课异构《雕塑的美感》。

     第一节课由袁佳敏老师和我校高二(6)班的孩子们带来精彩的课堂展示。在雕塑美中结合了成都本土特色,运用《逃出大英博物馆》热点话题为情境,赏析《击鼓说唱俑》人物表情、人物形象、人物动势,概括说明雕塑的形态之美;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秦兵马俑》与《卢舍那大佛》让学生震撼于雕塑的体量之美;模仿《掷铁饼者》与《韦驮像》的动作,结合节奏与韵律,感受雕塑身上的力量美,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又探究了中西雕塑对力量美的不同表达方式。学生多角度感受、分析、探究、理解了雕塑的美。课堂最后回到中国文物留在大英博物馆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宣扬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弘扬中华文化的底蕴内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节课例由成都49中常江老师和我校高二(9)班的孩子们带来。常江老师以他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常老师以特洛伊战争拉奥孔的故事引入,通过分析对比雕塑和绘画的区别,让学生体会到雕塑的形式美感。接下来分别从雕塑的形态美分析中西雕塑“写意”和“写实”的特点;从雕塑的体量美分析雕塑的秉性和气量,以及通过案例让学生知道雕塑并不是体积越大,量感越足;最后从雕塑的力量美带领学生探讨了雕塑作品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的特点,以及雕塑带给人们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最后,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再次感受雕塑的形态美、体量美、力量美。 



教学研讨

 精准指导,秉承核心素养 


     课后,工作室老师们积极评议课,对小初高美术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有了更深切更直观的体会与感悟。温江区美术教研员刘福莉老师全程参与活动并做听课小结,对此次区域联动学习交流给予高度评价。



专题讲座

 钻研之美,在于无私分享 


     第二时段,工作室领衔人杨书虎老师作了《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专题讲座,结合本次听评议课和小课题分析、指导老师们如何上好小初高的鉴赏课程。杨老师通过析概念、明要求、厘要素、给措施,从专题鉴赏、随堂鉴赏、现场鉴赏等多个角度,采用看、议、述、写、说等多种方法进行鉴赏,给老师们带来了满满的干货。



艺术共赏

 成长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 


     教研之后教师们参观了校园美术角,由我校教研组组长刘婷婷老师带领老师们参观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美术角在新世纪校园中无处不在,为建设书香校园、美育校园。

     教研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积累,通过本次与名师工作的联动教研,我校美术老师们在工作室领衔人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收益匪浅,针对小初高的鉴赏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为提高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我们定会砥砺前行,聚焦课堂促进美育发展。        



                        文字:袁佳敏

                        图片:刘星宇 袁雨莎

                        编辑:曹旭

                        审核: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