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研学课程】基地体验农耕 古镇踏春寻踪(中学部)
发布时间:2023-04-07    文章来源: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浏览量:21586


     “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


     最是一年春好处,磨练意志远足行。为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美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政策,3月24日-25日,新世纪光华学校开展了主题为“ 基地体验农耕 古镇踏春寻踪 ”的研学远足活动,包括《体验农耕文化》劳动实践主题课和《探访天府文化》主题研学课程。

1

我们出发啦!







第一站

深入劳动基地 体验农耕文化

     一路欢歌、一路畅想、一路风景,同学们怀揣着希望与憧憬来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放眼望去,基地内枯枝抽出新芽,花朵含苞待放;翠绿的草地,方正的菜园,无不蕴含着自然与劳动的奥秘。

     基地的导师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传统农耕方式、传统农耕农具以及种植植物的注意事项;到了实操环节,各小组根据纷纷根据导师的讲解,自己设计并实施“一米菜园”的活动,亲子参与到实际的耕种环节,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




分发工具

Start working

    同学们各个热情高涨,自发组织、分配工具和任务,有条不紊地开展劳动:有的手持铁锹,卖力地疏通排水渠;有的紧握锄头,认真细致地松土;还有的的同学精心设计、用心装点,打造了独特而唯一的小小菜园。

    “挖土让我来吧,我力气大,干劲足”,“小心,这里湿滑,别摔倒了”,“我认为我们的设计可以这样更美观、实用……”彼此支持,互帮互助,在团结协作之下,在欢声笑语之间,同学们高效地完成了任务,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滋润了他们。

    起风了,微风拂过田野,拂过草地,拂过脸庞;在微风中,少年挽起泥泞的袖子,少女擦拭微红的脸颊,只见风吹绿浪,只听飒飒风响,从林梢草尖传来的清香沁人心脾,愿同样在微风中种下的新苗,也同这群少年一起茁壮成长。

     同学们在此次农耕研学活动中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贴近生活,扩宽视野,获得新知。













第二站

走进街子古镇 寻访天府文化

     下午,同学们抵达崇州街子古镇。街子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二十余处文物古迹。

     简短休整后,同学们从银杏广场出发,以学校制定的攻略为参考,自由组合,打卡景点,携手发现天府文化的足迹。

学生景点打卡图

   漫步在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路的典型川西特色古镇,同学们感受到如诗词般的悠然自得。比起那些宽阔马路一直修到家门口的古镇来说,街子如丽江四方街般沿街两旁流淌而下的清澈河水,显出了街子亘古未变的纯朴和古雅,古镇的茶馆和古戏台更是为古镇更添悠闲之风,这是天府大地最具自然与人文和谐小镇。


     在古镇的探寻如同翻开一幅时光的画卷,而新潮文化的碰撞,大数据时代的洪流,也为古镇增添了活力与生机,走上发展的春天。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国味,中国魅力,让同学们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并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









    本次研学课程,新世纪学子们以“实践出真知”为指导思想,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今天同学们最看到的每一个地标建筑、每一件历史文物、参与的每一次互动体验课程都在他们内心留下深刻烙印。

听听我们的收获

“以心迎新 奔赴春天”——初中、高中春季耕读研学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在研学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能够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生活体验和技能学习以及提升劳动素养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真挚的劳动感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训练劳动的思维,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

    《探访天府文化》主题研学课程的设计则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同学们以古镇文化为载体,依托其古建筑群、人文环境,以天府文化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为核心,设置研学任务,让学生在寻访中发现,在探究中学习,从不同维度了解天府文化,提高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一定程度也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研学之旅班级分享会

    文字:曹旭  高一1班  钟嘉彧

    图片:刘星宇 初二7班任浩宇

    视频:甘雪松

    编辑:曹旭

    审核: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