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
读
经
典
DUSHU
照亮 生命
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无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上讲台的时候自信满满,胸有成竹。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每个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啃读经典正好为我们丰富教育理念搭建了脚手架,提升专业素养提供了文化背景支撑。
经
典
推
荐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
第五次经典共读活动
2021年11月25日下午,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啃读经典 照亮生命”第五次经典共读活动在博学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共读活动发起人何刚副校长,教学部王咏梅副主任,教师发展中心王东强副主任和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在共读活动开始前,何刚副校长对共读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共读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倾听、读书,还应该对照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审视,应该通过啃读经典与作者深层对话,把握经典的要旨,并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思与质疑,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大家思维碰撞,相互借力,凝聚智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读书会发挥最大价值,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
这次共读活动的领读人是小学数学组教研组长郭柳莉老师,朗读者是小学数学一年级备课组长吉晓华老师。共读的具体内容是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中的“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在“相互滋养的生态观”中,陈大伟教授指出了观课议课的四个关键:
1
观课议课的生态发展取向;
2
观课时把自己看成助教;
3
议课时将心比心;
4
议课时将心比心;
在观课议课的生态发展取向中,陈大伟教授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专业理论不仅有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还应有技术取向。教师需要实践性智慧,而实践性智慧不是从外部获得的,而是在内部建构的,建构的途径是各种形式的反思。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方式是合作,也就是小组的教师互相合作,从而确定发展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共读过程中,何刚副校长适时的对共读内容进行小结。他说:“任何单一的取向都不可能解决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全部问题,应该深入了解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点不是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而是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让教师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在对教师“育人”的新认识中,陈大伟教授还提到了教师的工作是育人。而育人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育自己”,自己发展成才了,育学生才有资本和基础。其次“育学生”,教师需要更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要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再次是“育同事”,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不仅要与同事共成长,还要与同事共建有利于生长的环境。在共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们都纷纷点头认同陈大伟教授的这一观点。
朗读到最后一部分——在“最近可能区”提建议。何刚副校长适时地给大家抛出了疑问:“什么是最近发展区?”老师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何刚副校长最后补充:“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共读结束,领读人郭柳莉老师对共读内容进行了总结升华:
01
生态观的形成,学校要给老师提供一种积极成长的氛围,就像冯大鸣老师说的“我国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似乎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仅是一个能力提高的问题。其实,在学校营造一种环境和气氛,让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可能比单纯提高教学能力更为重要”。
02
教师本着对自己和对别人负责的态度就要打开自己的心扉,营造一种相互成长的“合作性同事”的氛围。这样我们在观课时就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不在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跟上课老师一起成长的助教,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组建学习小组,能客观选取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片段。
03
在议课时也能将心比心,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出对课堂上一些问题的看法,启发授课老师,让他们能享受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赢得自信,立足于教师的实际引导教师向“最近可能区”发展。
“品读润才华,书博得风雅”。每一次的共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愿我们在共读活动中观大师风范,悟教学真谛!
文字:吉晓华
图片:刘星宇
编辑:曹 旭
审核:何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