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
读
成为一种
习惯
••••••
啃读经典.照亮生命
2021年10月28日下午,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啃读经典.照亮生命”第三次经典共读活动在博学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何刚副校长、王咏梅主任、刘杰主任和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本次共读活动,领读人是初中英语组教研组长冯晴晴老师,朗读者是初一英语备课组长贺忆菲老师和初三英语备课组长邹珍老师。三位老师带领老师们啃读了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的第三章“促进思想的发展观”的第二节“观课议课与教学洞察力”;第三节“观课议课与教学想象力”;第四节“教育假设的意蕴和价值”。这一章的共读激起了大家深深地思考,并且不断地反观审视我们平时的教学教研。
一、教师为什么要“思”呢?
由于学生的个性多样化,使得教育工作充满复杂性和流变性。教师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必须研究自己的实践情境,根据实践情境做出比较,判断和选择。将思想转变为行动,让自身从体力密集型教师、技术密集型教师转型为智慧密集型教师。
教师如何进行“思”呢?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已有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能算是肤浅的知识。为了成为智慧密集型教师,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1.经验之思:
发现行动和行动结果的关联,用获得的这种关联设计和规划未来。
2.反思之思:
反思的对象是经验本身,改造经验,使经验变得合理有效。
3.教育哲学之思:
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追问是教育哲学之思。找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内在依据。
4.类比之思:
寻找一种比较性材料,发现比较性材料与新学习材料具有的相似或相反的性质。
教师如何进行“观课议课”与”发挥教学想象力”呢?
教师观课议课中,首先应该定位于自助,然后才是帮助别人。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批评别人的问题。而是要把自己投放进课堂,寻找对自己和他人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
在观课议课活动中,教师要洞察教与学的关系,把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学的效果结合起来,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洞察教学行为的追求和依据,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读懂这种行为背后的想法。
为了提高观课效益,需要观课者主动积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
在自身授课时,做到“入乎其内”,认识自身教学的片面性。同时要做到“出乎其外”,不受现有的教学束缚,合理发挥教育想象力,发现创新,勇于实践,开辟和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可能。
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假设”?
教育面对的是人,人的生活世界具有种种可能性。教育假设是教师对教育实践要素的现状,彼此之间的关系、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推演。
“假设”是教师获得“知”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在实践面前,对教育的“知”只能是假设,教师需要培养教育假设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需要在“知”上下功夫,用科学的“知”指导自己的“行”。要实现自身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行为,也要知晓教育观念,促进知行统一。将“行”与“效”结合起来,适应教师思维惯常;将“行”与“知”结合起来,触及教师背后的观念和假设。
本期共读活动结束时,初中英语组教研组长冯晴晴老师谈到:本次共读活动收获颇丰,从“如何对自身过去经验进行有效反思”到“如何对现今课堂进行有效观课议课活动,促进自身和他人发展”,再到“如何对课堂活动进行合理的教育假设”,这三大方面对我们平日教育工作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每一次共读活动之前,教师们都殷切期待:期待能在书中看到教育的本质与底层逻辑;每一次共读活动中,教师们都遇见惊喜:惊喜在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们都无限憧憬:憧憬自己不断啃读,能用经典照亮生命,最终成为更有思想,更有实践能力的幸福教育人。相信我们就像犟龟一样,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
文字 | 邹 珍
图片 | 刘星宇
编辑 | 唐启前
审核 | 何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