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啃读经典 照亮生命——记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第六次经典共读活动
发布时间:2021-12-20    文章来源: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浏览量:3235



啃读经典 照亮生命

记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第六次经典共读活动




      2021年12月16日下午,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啃读经典 照亮生命”第六次经典共读活动在博学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本次共读内容是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上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的倒数第二章《境脉特征的真理观》。朗读者是初中文综组心理备课组长王召平老师,领读人是地理备课组长刘丽梅老师。

      参与此次活动的有共读活动发起人何刚副校长、教学部王咏梅主任以及小初高三个学部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大家满怀期待,全情投入,在王老师的领读下,享受深度阅读带给我们的愉悦。

      之后,刘丽梅老师与大家一起探讨什么是境脉特征?“境”是情境即我们要观察教学问题发生的情境,“脉”指的是事情发展的脉络,合在一起就是让我们强调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开展观课议课,她认为这是要让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我们学会在观课时组织教学案例。

      陈大伟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如何组织案例:首先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要收集整理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要求观课老师能够坐在学生身边,充分读懂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其次收集的案例要含有两大要素,真实且包含多个疑难问题。所以好的教学案例要满足两个条件:

1

实例的描述具体,有过程,有变化,情节完整。

2

问题具有典型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开放,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有了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在议课的时候就有内容可以讨论,陈大伟老师还给了我们实际的操作方法:观课老师描述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学故事,倾听授课老师对故事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然后听取案例提供者的意见和看法,议课参与者各自发表看法,相互质询,共同讨论和交流。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逐步锻炼才能获得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参加观课议课活动。 

      何校长在总结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帕尔默关于“伟大事物”的论述,帕尔默提出,“伟大事物”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不是老师传输知识给学生,也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围绕在知识边,就像原始人围绕篝火边拉手跳舞,让伟大事物显现。

      在观课议课中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他希望这样的“伟大事物”能不断在各备课组内涌现,迸发出新的教育火花。教育实践虽辛苦,但也只有在教育实践里多花时间多经历才能真正促成自我的成长,形成有力量、有价值的理论,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每次共读,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师们在共读活动中能够真正地有所思、有所悟,越来越多老师享受到了啃读带来的“实惠”。透过啃读教育经典,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有力的促进了各备课组的成长!



【完】


点击关注


文编/曹旭;图片/刘星宇;审核/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