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读书的热情,很大程度归功于我的母亲。
3-6岁,背诵的高光时刻
从我开始叫妈妈开始,她就满墙贴着《三字经》、《论语》、之类的“巨型海报”,一有时间就会指着上面的句子让我读,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没有答出来,她就一直重复,直到我可以流畅地复述出来。然而即使这样,母亲也不会轻易放过我。在我睡觉前,她还会“突袭检查”,合格后我才能踏实地睡觉。直到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昔孟母,择邻处”后面是什么,我也本能会说“子不学,断机杼”。在母亲的监督下,我充实地度过了我的学前时光。
三岁进了幼儿园,妈妈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开启了我真正的学习生涯。她的规划是一周背两首,到我六岁读小学,三百首诗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她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做的。我愣是从骆宾王的《咏鹅》背到李商隐的《嫦娥》,再从罗隐的《蜂》背到项斯的《江村夜泊》。虽也不是每一首诗都明白意思,但好歹是300首诗扎扎实实嵌进脑中了。以至于到现在,母亲也经常揶揄我,读了十几年的书了,还只会背幼儿园的那几首诗。
6-12岁,由“阅读”引发的阅读
6岁,我开启了小学生活。小学的阅读,必不可少的是每一年级的《优秀作文》。刚开始兴致勃勃到后面长大一些了,就觉得索然无味。但好在我们家有极其民主的奖励机制,只要我考试考了双百分或者老师表扬我了,母亲就可以带我去“文轩”看书。一待就是一整天。小时候那里就是我的天堂,我终于可以摆脱《优秀作文》了!我可以看《淘气包马小跳》、《中国古典神话》、《伊索寓言》……每次去了“文轩”,母亲还会特许我买一本回家。我记得很清楚,我自己带回家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
除此之外,伴随我三年的每晚抽背活动也变成了夜读活动。母亲给我读了很多书,《小松鼠找妈妈》、《聪明的阿凡提》、《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如果要问我从什么时候想要成为老师的,那就是在第一次听到“蜜儿”的时候。我想要拥有蜜儿那样的保姆,她是我小学时期最喜欢的人,她风趣幽默却又实实在在教会了孟小乔成长。但是我知道,我不会拥有蜜儿这样的保姆,我也没有拿着放大镜找寻我优点的老师,所以我想要做老师,我想被所有孩子喜欢,我想成为蜜儿这样的人。
由电视剧引发的阅读
伴随我长大的除了“文轩”书店,还有《还珠格格》,“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类的句子一定要记在本子上,背到滚瓜乱熟才肯罢休。还有乾隆下江南时盈盈唱的《山一程,水一程》也是一定要会唱的。
后面机缘巧合,发现《乐府诗集·上邪》里面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后,又开始疯狂背诵《乐府诗集》。幻想着只要我能把这本背下来,我也可以出口成章。
最后,虽然没能做到出口成章,但里面对人物故事的描写却刻在了我的脑子里。又加上学会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之类的手法,我在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锁》,讲了两棵树从共生到被迫分别最终陌路的故事,有幸获得了“创新思维作文大赛”复赛的二等奖。这极大鼓励了我写作与阅读的积极性。
12-15岁,自主选择的阅读
初中,进入了青春期,开启了阅读的浪漫时期。这个阶段完全是自主阅读。当时安意如的《美人何处》风靡一时,里面帝王将相的爱情让人艳羡,加之那段时间穿越剧盛行,我也怕万一我穿越去古代一不小心触怒龙颜,还没等到真命天子就凄凄惨惨了。然后我开始阅读《史记》。这本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的书,让我反反复复读到了现在,从最开始的大致明白讲的什么故事,到后面想要知道每一句话什么意思,再到渴望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我想要靠近古人的生活。古人的生活总是神秘而真实,像是戴着面纱的婀娜少女,吸引着你想要再走近一步。进而我开始读《诗经》、《世说新语》、《山海经》这类古代文学作品。
当时我的历任同桌之一很喜欢纳兰容若,在他的熏陶下我翻看了《纳兰容若词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丈灯。”我立刻想到《还珠格格》里面的“山一程,水一程,柳外楼高空断魂……风轻轻,水盈盈,人生聚散如浮萍……“原来曾经让我听到热泪盈眶的曲儿是这样来的,我对纳兰容若的词不禁有了更深的情感。之后一段时间,只要有时间我就开始读读背背,甚至以此为契机开始改写一些词。至今还留着的一首是改写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在此献拙。
青玉案
春至放花千百树,桃夭夭,梨素素。
月撒枝头静谧处。
御风而东,拂叶以动,一夜暗箫涌。
繁花飞柳月光樽,举杯独酌月隐云。
花里赏花花千簇,忽而雨住,
当时之事,繁花却已逝。
现在倒回去看当年写的词,不禁感慨当年的情怀,下自习回寝室的路上看到落叶也想感慨一番,看到路边躲雨的小猫也想赋诗一首,初中的时候,也算是“高产作家”了。也忽然明了,当年能够写出这些“作品”,不是我突然开窍,而是之前背的诗、看的词不知不觉化为了我的思绪。
那段时间除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散文的写作。我从小学的记叙文写作,转向了散文,心血来潮将《桃夭》投稿“文心雕龙作文大赛”有幸获得了二等奖。我参加的征文比赛不多,一共就两次,可喜两次都有收获。这两次足以支撑我对写作的热情。
15-17岁,由课本引发的阅读
我的高中阅读相对贫瘠,唯一的阅读是由老师解读课本引发的。
高中的语文学习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思考。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才从北师大毕业的本科生,激情满满,见解独到,尤为喜欢《红楼梦》,她每个月都会抽一节课给我们讲《红楼梦》,从判词讲到人物的说话艺术,从贾宝玉讲到曹雪芹。我兴致冲冲地买了《红楼梦》,却止步在了第三回,转而开始看《蒋勋说红楼梦》。两本书相互补充,断断续续看了三年。终于在高中毕业前写了一篇《慈悲是一种觉悟》,分析《红楼梦》中的慈与悲,算是为了三年来的阅读画了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本科生涯的阅读期
18岁前的阅读,停留在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也没有像分析课文一样去深入挖掘。直到进入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认识了很多文学教授,在他们的熏陶和引导下开始深入的阅读时期。
我在古代文学的引领下,开始重新读诗,读了李白的狂,韦庄的情,更读到了杜甫的傲。杜甫在我心中一直是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人,直到我读到《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杜甫的狂,丝毫不逊色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至此,我意识到我对古人的了解过于单薄,我从未真正的走近他们。于是我开始去图书馆借阅各种人物传记,想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重新诵读他们的诗。最终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选择了古代文学方向,研究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在和指导老师的探讨中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古代文学的喜爱。
我现在仍在阅读的《古老的回声》、《唐宋词十七讲》也在不断给予我新的思考。其中对于《离骚》的分析深深的触动了我,从高中“长太息以掩涕兮”的学习到大学“帝高洋之苗裔兮”,老师几乎没有深入分析过,以至于我也是模棱两可地背下来也就止步了。读古代的作品,就是在阅读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无法轻视任何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诗人了。
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不同,古代文学更多的带我们了解流派、分析作品。现当代文学的老师更多的带我们走近作者。我不知道别的老师是不是这样,但是邓俐老师实实在在给我讲了三年的作者故事。从李大钊、鲁迅讲到钱钟书、张爱玲,我对他们的了解不仅是XX家、XX学者,更多走近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进而去读鲁迅的《狂人日子》、《朝花夕拾》;冰心的《超人》、《悟》;矛盾的《蚀》;艾芜的《山峡中》……文字已经不再是文字,我逐渐感受到了作者思维的流淌,他们在创造每一个人物时有着怎么样的情感,每一个字句饱含着怎么样的热情。邓俐老师没有告诉我《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是怎样的追求洋式生活最终又是怎样的堕落;也没有告诉我《家》是怎样揭露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她只是教会我如何与作者做朋友,又如何听朋友讲述一个故事而已。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在《狮山青年》上先后刊登了两篇读书笔记——《艾青蓝色忧郁后的博爱》、《京华情趣》(读《京华忆往》有感)。
外国文学,是我最苦恼的科目,我本身英语不是很好,但是外国文学必须要求读原著。所以我经常一边摆着原著,一边放着译本,上面放着词典这样去读作品,画面也是很滑稽的,却也前前后后完整读完了《小王子》、《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利波特系列》、《傲慢与偏见》、《罪与罚》、《老人与海》六部作品。也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在大学期间结合语言学知识,误打误撞写出了《从<老人与海>分析中文译本的得与失》这篇论文。同样在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下,也在班上做了一次《从“梦”中分析拉斯克利尼科夫的隐秘世界》阅读汇报,惊喜得从“挂科狂魔”的手中拿下了平时成绩最高分。
除了文学阅读,为了备考教师资格证和考研,还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一系列专业书籍。这一类书籍为了考试我背得滚瓜烂熟,“最近发展区”、“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我走上讲台前,我都认为这些只是应付考试的。直到我开始备课,开始讲课,我才意识到,这些理论一定要贯穿在我设计教学的流程中的。我的教学设计初衷、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都会无形影响我的每一堂课。
举步维艰的啃读期
今年6月,我本科毕业,开启了教育生涯。我第一次见到我师傅,他给我说李镇西、魏智渊、王荣生等等一系列教育前沿的大家。我很浅薄,在这之前,我竟然一个人都不知道。下班后我回家就开始查询这些老师的资料,知道了“老魏的咖啡馆”,知道了《爱心与教育》;听我师傅说了“新网师”,我立马关注了“新网师”的公众号。我走进新世纪,是离开了学校,同时也是走进了另一所学校。
师傅是“新网师”的老学员了,他给我介绍了王荣生老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奥决》和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
这两本书开启了我的职初阅读。通过《教师阅读地图》,我回首过去十几年的阅读,都是出于兴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没有系统,而且涉及到的专业书籍很少,除了那几本《教育学XX》,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开启了专业阅读的第一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奥决》。反反复复读了两个月,对书中的理论还是无法完全理解。甚至第一章讲“阅读”我都纠结了很久。师傅很忙,我阅读遇到了困难,怎么办?我就开始不断的补充阅读,比如第一章后面“拓展阅读”的书,我全部买回来,按照第一章的内容在上面检索,补充,互相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进一步领会理论,再自己写初一上学期的语文教学教案,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理论——课例——操作的过程,将知识内化。
今天想要加入“新网师”,第一是因为我刚跨入教育行业,我想要向前辈教授们学习更多的经验和理念,让我有机会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教育,沉下心来做一个“啃读者”;其次,高中毕业之后,唯一保留的书写活动就是偶然的日记,但是知识分子一定要“写”的,我想要通过这样一个课程逼迫自己持续地“写”下去,反思、设计、评价,一定要“写”,只要写就一定有收获;最后,我不敢忽略我的惰性,我想要拥有一群伙伴,共同进步,一个人进步也许很快,但是一群人进步却很温暖。
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初中语文老师 胡佳怡